行人滑手機慢慢過馬路?先想清楚原因在哪裡

行人滑手機慢慢過馬路?先想清楚原因在哪裡

行人滑手機慢慢過馬路?先想清楚原因在哪裡|人本交通觀點與改善解方

行人滑手機慢慢過馬路?先想清楚原因在哪裡

在網路討論裡,「行人滑手機、慢慢過馬路」常被視為交通亂象元凶;但在把責任丟給行人或條例之前,先釐清真正的原因與可行的改善方案,才有機會讓道路更安全。

有駕駛分享了:「最近常看到行人低頭滑手機、慢悠悠過馬路,甚至已經要轉為紅燈了,還繼續慢慢的走進斑馬線。」這畫面讓許多駕駛心裡冒火,特別是在車流繁多、時間緊迫的時候,更有人把一切歸咎於「行人霸王條例」,認為是它讓行人越來越不急不徐。

但在討論之前,我們或許該先問一個更根本的問題——這些行為,在條例出現之前就不存在嗎?如果沒有確認這一點,就直接把原因全扣在條例上,可能或落入典型的「歸因錯誤」。

為什麼你「覺得」慢慢走的行人變多了?

有時候,我們感覺某種行為變多了,僅僅是因為自己開始更注意——例如擔心被罰、或因為社群媒體熱議而提高了敏感度。再者,智慧型手機的普及與短影音、即時訊息的吸引力,確實讓更多人養成邊走邊看手機的習慣;這個時間序列的重疊,未必等於因果關係

  • 注意力偏差:怕吃罰單→更留意斑馬線上的一舉一動。
  • 科技使用習慣:手機與內容設計提高黏著度→邊走邊看成常態。
  • 媒體放大效應:零星事件被頻繁傳播→加深「到處都是」的印象。

駕駛的矛盾:想停讓,卻不敢停

多數駕駛並非不願停讓,而是「政策訊號」與「現地設計」之間存在落差,讓人想做對的事卻心存顧慮:

  • 追撞風險:想停讓行人,卻擔心後車反應不及。
  • 視距不足:路側違停、廣告牌、過高植栽遮擋視線,難以提早辨識行人意圖。
  • 轉向壓力:左轉要停讓行人,同時還得留神對向直行車的突襲。

當行為規範沒有被空間與設施支撐,路口就容易變成高壓的臨場判斷測驗:誰都想安全,但誰都怕出事。

建設性的解方:讓「慢一點」不等於「更危險」

與其指責,不如把注意力放在可執行的改善上;重點不是讓所有人都變「快」,而是讓「慢」也能安全。

  • 設置庇護島(Pedestrian Refuge Island)
    在寬路口或多車道路段,於中央設置安全等待區,讓走得較慢的行人分段通行。優點包含:
    • 行人一次只需穿越半幅車道,壓力大幅降低。
    • 駕駛觀察與反應負擔減少,追撞風險同步下降。
  • 改善視線遮蔽物與視距
    系統性清除路側違停、臨時廣告牌、過高植栽;必要時透過 轉角外推(路緣延伸)減少停車位標線導引來確保雙向可視範圍。
  • 車道瘦身與交通寧靜
    適度縮減車道寬度或車道數、設置 減速灣彩色人行穿越上游降速提醒,讓車速與路口複雜度匹配。
  • 訊號與標誌一致性
    行人號誌、轉向保護相位、停止線與穿越線位置一致清楚,避免「想做對卻不知怎麼做」的情境。

重點:把「應該停讓」的規範,用設計變成「容易且直覺地停讓」。當風險被設計拿掉,駕駛自然更願意停、人也更願意走。

把在乎化為行動:從互相指責,走向互相成全

當有人批評「行人這樣很危險」,其實在某種程度上,正是因為在乎行人的安全。既然在乎,就讓我們把力氣放在更根本的方向:以人本交通為核心的工程與管理作法,而不是在彼此行為上無止境對罵。

  • 庇護島、視距改善、車道瘦身等確實的設計,讓每個人的錯誤都不至於演變成事故。
  • 清楚標誌與號誌,把規範轉為可被一眼理解的現場指引。
  • 透過社區參與與教育,讓居民、駕駛與行人共享同一套安全語言。

當行人和駕駛能在安全、清楚的環境中各行其道,衝突自然減少,城市也會因為更適合步行而更有活力。

共勉之

我們不否認有些行為會讓人煩躁,也不美化任何違規。但若僅停留在抱怨行人「走太慢」,問題不會改善。把焦點放回設計與制度——那是能同時保護行人與駕駛、也最划算的解決方案,當設計站在「人」這一邊,誰走得慢,都不該成為風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