街道曾經是遊戲場,現在卻成了危險的代名詞?

街道曾經是遊戲場,現在卻成了危險的代名詞?

街道曾是遊戲場,現在卻變得危險?

街道曾經是遊戲場,現在卻成了危險的代名詞?

再次感謝高雄市立圖書館李科永分館的邀請,讓行促會有機會策劃這場街道遊戲挑戰,一場讓孩子們親身體驗、讓街道重新成為生活場域的行動。透過這次的合作,我們再次看見:共享街道在台灣,不只是夢想,而是可以實現的具體未來。

一段回憶:街道曾經屬於孩子們

活動中,圖書館主任分享了他的童年回憶——那個時代的街道充滿創意與冒險:孩子們在街上踢球、塗鴉(石頭當畫筆,因為粉筆是奢侈品),天色暗下來時,就會聽到家長從窗戶大喊:「XXX,回家吃飯了!」這樣的畫面曾是台灣許多社區的日常。

然而不知從何時開始,街道不再是孩子們安全玩耍的地方。五彩繽紛的童年場景,逐漸被冰冷的金屬車體取代,原本屬於兒童的跳格子、磚塊球門、安全圈,如今成了一輛輛高速行駛的車輛。

我們剝奪了孩子們的自由遊戲空間,把他們趕到公園,卻未曾給予他們安全過馬路的環境。

用行動,重新想像街道

這次的活動,就是一場挑戰既有想像的實驗。

我們邀請孩子與家長,重新踏上街道,用粉筆創造自己的空間。這些從未在街上遊玩的孩子,在拿起粉筆的那一刻,立刻變成一位位充滿創意的小藝術家。他們畫了跳格子,邀請爸媽一起跳;畫出大大的雲朵,與朋友漫步其中。

在活動進行中,一位小朋友問:「如果有車子來了,不會危險嗎?」講師回答:「我們一起看看會發生什麼事。」幾分鐘後,一輛車輛轉進街口,駕駛遠遠看到孩子們,自然地減速,家長和孩子們也互相提醒讓路,等車通過後,遊戲繼續。

這一切發生得如此自然、協調,就像街道原本就該如此運作。

共享街道,需要什麼條件?

這就是共享街道的精神:人與車不再對立,而是共存、互相尊重。實現這樣的街道,需要一些基本條件:

  • 鋪面材質:使用不同地材明確區分行人與車輛空間,強化視覺提醒。
  • 視覺與實體減速設計:例如減速丘、路口縮減、抬升式穿越道等,讓車輛自然放慢速度。
  • 標誌與行為引導:清楚的交通指示、速度限制與社區宣導,讓每個人知道怎麼安全共享空間。
  • 居民參與與在地經營:共享街道不只是工程設計,更需要社區共識與持續參與,創造認同感與歸屬感。

日本街道日本某商店街,利用鋪面、入口限縮、單行道,控制車流方向與速度

    結語:我們相信,共享街道在台灣是可能的!

    只要我們願意重新思考街道的角色,它就能回到最原始的意義——成為人與人交流、孩子遊戲、社區共融的空間。這次的街道遊戲挑戰只是起點,我們邀請更多人一起行動:參與、倡議、改變。

    共享街道不是一種妥協,而是一種進步。讓我們攜手,還給街道它原本應該有的樣子,讓城市真正成為每一個人都能安心走路、自由探索的地方。